<acronym id="ucic6"></acronym>
<tr id="ucic6"></tr>
<sup id="ucic6"><optgroup id="ucic6"></optgroup></sup>
<acronym id="ucic6"><center id="ucic6"></center></acronym>
<rt id="ucic6"><small id="ucic6"></small></rt>

自然地理

  自然環境

  【位置面積】廣寧位于東經112°03′~112°43′,北緯22°22′~23°59′。東西寬60千米,南北長約68千米,廣東省中部偏西地區,北江支流綏江中游。東北與清新縣交界,東南與四會市相連,西南與德慶縣、高要區接壤,西北毗懷集縣,北面與陽山縣相交??偯娣e2458.15平方千米,約占肇慶市1.49萬平方千米的16.5%,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的交通樞紐??h政府駐地南街鎮距廣州市130千米,至肇慶市98千米。

  【地質地貌】廣寧縣境內地層以出露元古界、下古生界為主體,東北部有泥盤系中統,西北部有白堊系上統出露。廣寧縣主要巖石有花崗巖、砂頁巖、片巖、板巖等,在綏江沿岸則為近代沖積層,全縣巖漿巖與混合巖主要分布在東部、中部和南部。廣寧縣地質構造屬粵桂隆起帶,處于吳川—四會深斷裂變帶與廣寧—羅定斷裂帶斜接復合部位,構造復雜,巖漿活動強烈。

  縣境四面環山。北部多低山及中山,海拔700~1339米,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;西部為低山丘陵,海拔200~852米,向東南低瀉。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斜貫全縣,形成一個以綏江為軸線,兩邊高、中間低的斜凹地形。山脈多為東北朝西南走向,屬南嶺余脈。據統計,全縣海拔350米以上,山地面積占28.62%,丘陵占51.38%,山地盆地(含水域面積)占20%。羅殼山海拔1339米,為縣內最高峰。

  【氣候】廣寧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氣候,東部、北部邊緣具有中區亞熱帶氣候特征。受季風影響,氣候年際變化較大,春季多陰雨,夏季炎熱,秋天涼爽,常有秋旱出現,冬冷,常有霜凍。年平均氣溫在20℃至22℃之間;年平均日照量為1600小時;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%;年平均降雨量為1750毫米。

  境內河流溪澗繁多,集水面積廣,蜿蜒曲折,流程遠,落差大,尤以綏江和古水河對洪澇與干旱關系最大。多雨季節,古水河、南街河、木格河、螺崗水、南鄉河、賓亨河、扶羅河等主要河流均流入綏江,加之來自上游懷集過境客水,往往使下游四會水位快速上漲,導致廣寧境內綏江河水上漲。故民間有“廣寧落濕石,四會漲三尺,大沙搬被席”的說法。遇到暴雨天氣,還經常出現洪澇。豐水期與枯水期相比,綏江河水位差可達10米以上。又因大部分河流自然落差大,河床狹窄,山洪暴發時,水流急漲,含沙量大,導致河床增高,洪災常發。63.20全縣河流水質總體良好,達到國家地面水二級標準。

  資源

  【礦產資源】全縣屬粵西偏北花崗偉晶成礦帶,礦產資源豐富。目前發現礦床和礦點120多個,其中16個礦床有開采價值。主要礦產有瓷土、花崗巖、鉭泥、滑石、稀土、鎢、金和廣綠玉等,其中廣綠玉是全國五大佳石(廣綠玉、昌化石、壽山石、林西石和青田石)之一,主要用于制作玉雕工藝品。

  【水力資源】北江支流綏江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55千米。集水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(綏江河、漫水河)2條,二級支流6條;三級支流1條;集水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下溪澗200多條。境內年平均水流量25.3億平方米,過境水量36億立方米。全縣水力理論蘊藏量26.11萬千瓦,其中可供開發利用15.7萬千瓦。

  【生物資源】全縣氣候溫和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林木繁茂,動植物資源豐富。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。植物資源主要有竹子、馬尾松、杉木、黎蒴、赤黎、荷木、鴨勺木、苦楝樹、尾葉桉等。其中竹子種植面積7.2公頃,竹子種類14屬55種。年產竹子30多萬噸,以青皮竹為主。主要林產品有木材、松脂、竹筍、冬菇等。中草藥有砂仁、巴戟、淮山、土茯苓、淡竹葉、金銀花、杞子等;動物資源主要有畜養的“三鳥”、豬、牛、羊,野生的穿山甲、山豬、蛇類、黃、筍蟲、白鷴、畫眉、山鳩、鵪 鶉、畢裂仔等,以及水產養殖的“四大家魚”、金錢龜、黿、黃鱔、白鱔、石蛤等。

  建置與區劃

  【建置沿革】據史冊記載,明嘉靖年間,四會縣西北三鄉四都地處僻地,山多地廣,道路崎嶇,“崇岡巨澤、道里曠遠、政令不及,自宋、元以來未及經略控馭”,遂為瑤民所據。以馮天恩為首占據扶溪(今北市、葵洞、赤坑、螺崗一帶),李汝端占據雷鄉;梁汝忠、歐廣海占據顧水(今古水、洲仔、木格、石咀、清桂、坑口等地),聚眾萬余,“金堅蔓織,角奔為患”,搶劫、擄掠“拉心”,搞得民不安寧。當時官府征募兵丁增設營疊,星羅棋布,每年為此花費大量資財,但也無濟于事。兩廣總督都御史談愷(直隸無錫人),邊令各縣加強防范,邊請準上級,調動廣東、廣西各府官兵共七萬余人,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前來討伐,一舉俘斬八千六百余人,大功告捷。提督都御史王銘、巡按御史徐仲楫,接受肇慶知府盧璘建議,為此地長治久安之計,于是年秋析四會縣永集鄉之太平、永義兩都,清泰鄉之大圃都,重山鄉之橄欖都,共三鄉四都十一圖立縣,定名“廣寧”,取其“廣泛安寧”之意。并調茂名縣知縣韋弁為廣寧縣第一任知縣。1980年6月,在廣東省地名普查工作會議上,中山大學地理系徐俊鳴曾以“廣東縣、市級地名初探”為題發表文章,其中講到廣寧一名來歷時說:廣寧縣——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)建縣于鎮壓大羅山(廣寧和清遠間)人民起義之后,取其義為“廣泛安寧”之意。

  廣寧縣屬肇慶府,民國元年(1912)沿清朝舊制,民國3年(1914)廢州府立道區廣東省劃分6個道,廣寧縣屬粵海道。民國21年(1932)道改公署,廣寧縣屬廣東省西北區綏靖委員公署(駐曲江縣)。民國25年(1936)廣東省改設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廣寧縣屬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民國36年(1947)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,廣寧縣仍屬之。民國38年(1949),廣寧縣屬廣東省第十一區統政督察專員公署。

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1949年10月到1952年4月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52年5月,廣寧、四會兩縣合并為廣四縣,隸粵中行政公署。1954年7月,又恢復廣寧、四會兩縣,廣寧縣,仍屬粵中行政公署。1956年1月撤銷粵中行政公署,設立高要專署,廣寧縣屬之。1958年10月,廣寧、四會第二次合并為廣四縣,隸屬高要專署。同年12月,高要、佛山二專署合并,成立江門專署(駐肇慶),廣四縣屬之。1961年2月,江門專署改稱肇慶專署,同年4月,廣四縣再度分開為廣寧、四會兩縣,廣寧縣屬肇慶專署。1968年3月改肇慶專區革委會。1970年10月改肇慶地區革委會。1979年4月,改肇慶地區行政公署。1988年至現在屬肇慶市人民政府。

  來源:廣寧縣志辦

  發布時間:2023年3月15日 10:11:00 發布人:admin


日韩无码av天堂五月天,国产AⅤ无码下载二区,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,精品国产一级二级三级在线